12月以來,票據利率加速下跌,尤其是短端轉貼現利率逼近于零,達到歷史罕見水平,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降準后資金面寬裕、企業端貸款需求整體不足、銀行年末貸款意愿不強、為明年“開門紅”沖規模等諸多因素疊加,導致銀行甘愿以低于資金成本的價格在市場上收票據,以票充貸。
????上海票據交易所發布的12月商業匯票統計日報顯示,12月1日至12月29日,票據貼現累計發生金額為1.77萬億元,遠高于11月全月票據貼現金額1.18萬億元,也高于去年12月全月的1.47萬億元。
????這其中,有多少貼現業務背后是真實需求,有多少是利用低成本資金套利?有多少是在銀行的默許乃至動員下,企業將資金用于購買銀行理財或者大額存單,再開銀行承兌匯票套走資金?具體數據不得而知,但是現象值得警惕。
????票據轉貼現利率多日大幅低于銀行大額存單以及同期理財產品的收益,可能會誘發一些有授信敞口的企業主動到銀行開承兌匯票,尋求套利。而部分銀行為了明年一季度“開門紅”的存貸規模沖量,也有內在動力默認甚至主動營銷,資金在實體之外空轉的風險在增加。
????在這類循環套利中,就企業方來說,獲取了所謂的財務收益;對銀行方來說,承兌行得到存款,貼現行占住了貸款規模;部分銀行自開自貼、存貸雙收,稍審慎點的銀行利用信息不對稱,僅做承兌行、企業到他行進行貼現,承兌行、貼現行均憑購銷合同及發票復印件辦理業務實現了表面合規性。
????票據作為企業之間的支付工具,離不開真實的貿易背景。企業在銀行申請開商業票據,需要提供購銷合同、發票等,只有資料齊全才能開出票來。然而,這些風控措施也被一些深諳此道的人突破。近年,存單質押(特別是第三方存單)低風險票據業務案件時有發生,也警示著貿易背景真實性存疑之外,還存在操作風險、道德風險。
????資金空轉,脫實向虛,危害顯而易見。企業從銀行套出資金并未投入生產,而是在金融體系空轉,造成報表的虛假繁榮和信貸資源的浪費,擠壓了小微企業融資的空間。
????在銀行內部,如果不嚴加制止這類表面合規的行為,那些真正做小微業務、承擔信用風險的部門將坐上“冷板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文化。試想,做小微企業普惠貸款的銀行客戶經理,為了做成一筆30萬、50萬的業務,辛辛苦苦走街穿巷做盡調,忍受著繁瑣的手續,低收益的辛勞,以及產生不良貸款風險的心理負擔,而做此類開票業務的客戶經理做一筆1億元套利業務,一天便可吸存1億、貼現1億、大大減少全年存貸指標壓力,而且還是“低風險”業務。
????金融監管一直把防止脫實向虛作為主要目標之一。如何有效監管貿易背景真實性,一直是個難題。對于虛假票據融資,監管部門和銀行內部一直有明文禁止的規定,但常有一些主體不按規定執行,違規辦理。對于打擊這類違規行為,宜強化銀行內部管理,在考核中對這類可疑業績不予認賬,監管部門也可適時預警,一旦查處,從重處理,加強與論曝光,督促銀行承兌匯票作為企業信用支付的工具回歸本源,避免成為資金套利工具。